索引號 | 116108000160825732-G-2023-000231 | 發文字號 | 榆政辦發〔2023〕5號 |
成文日期 | 2023-02-28 | 發布日期 | 2023-03-03 10:12 |
標 題 | 榆林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推進榆林氣象高質量發展建設氣象防災減災示范市實施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 | ||
發布機構 | 市政府政務信息化服務中心 | 公文時效 |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門、各直屬事業單位:
《推進榆林氣象高質量發展建設氣象防災減災示范市實施方案(2023-2025年)》已經市政府研究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工作實際,認真抓好貫徹落實。
榆林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3年2月28日
推進榆林氣象高質量發展建設氣象防災減災
示范市實施方案(2023-2025年)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氣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實國務院《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年)》(國發〔2022〕11號)(以下簡稱《綱要》)以及《陜西省人民政府關于推進陜西氣象高質量發展建設氣象防災減災示范省實施方案》(陜政辦發〔2022〕35號)精神,加快推進榆林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進一步提升氣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保障能力,筑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推進榆林氣象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意義
2019年12月,在新中國氣象事業7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專門作出重要指示,“氣象工作關系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做好氣象工作意義重大、責任重大?!币蟆巴苿託庀笫聵I高質量發展”。國務院出臺《綱要》,明確提出氣象事業是科技型、基礎性、先導性社會公益事業,在國家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中擔負著全方位服務保障作用。在當前氣候變暖和極端災害天氣頻發、重發的新形勢下,氣象已日益成為做好防災減災救災的優先條件、保障經濟社會發展的前瞻要素和應對氣候變化的科學前提。推進我市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建設氣象防災減災示范市,既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舉措,也是提升氣象防災減災能力的迫切需要,更是保障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手段和推動榆林高端能源化工基地建設的重要措施。
二、總體目標
到2025年,氣象觀測站點平均間距9公里,防災減災重點區域達3公里,多要素氣象站(氣溫、降水、風向、風速)占比 80%以上。24小時晴雨預報準確率達到92%以上、氣溫預報準確率達到87%、暴雨預警信號準確率達到92%以上,強對流天氣預警信號提前量達到45分鐘以上。氣象災害預警信息覆蓋率提高到95%以上,基層氣象防災減災標準化達到100%。人工影響天氣保障面積覆蓋率達到90%以上,作業裝備自動化率達到 60%以上。氣象服務公眾滿意度達到 94分以上。臺站基礎設施建設滿足高水平業務現代化保障需求達到 70%以上。
三、主要任務
(一)筑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
1.健全氣象防災減災工作機制,提升突發災害應急處置能力。健全以氣象預警信息為先導的“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防災減災工作機制。完善高級別預警信息面向黨政主要領導、基層責任人的“叫應”與直通式報告機制。推進氣象災害預警納入部門應急預案響應啟動條件,制定氣象災害應急聯動閾值指標和防御指南。優化部門間重大災害性天氣綜合會商研判調度工作流程,健全基于高級別預警信息的“五停一休”聯動機制。定期開展氣象災害防御水平評估,將重大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納入安全生產和綜合防災減災救災考核。加強社區網格員、氣象信息員、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員、防災減災助理員隊伍共建共享共用,健全氣象預警信息傳播報送和應急指揮救援機制。做好重大規劃、重點工程項目氣候可行性論證,強化重大工程建設氣象服務保障。建立多部門重大災害性天氣科普聯動機制,聯合開展氣象防災減災科普教育。
2.加強氣象監測預報預警,強化防災減災先導作用。建立無縫隙、全覆蓋、精準化、智能化的氣象監測預報預警業務平臺,建設榆林一體化智慧氣象監測預報預警服務系統,提高氣象災害預報預警定量化、精細化水平。建立健全分災種、分重點行業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體系,提高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和中小河流洪水、山洪災害、地質災害、流域區域洪澇、森林草原火災等氣象風險預報預警能力和氣象災害防御決策支撐能力。建立氣象災害鑒定評估制度,發展基于影響的預報和基于風險的預警業務。實現氣象災害監測率達到80%以上,暴雨預警命中率達到 90%以上。加強各部門風險普查成果應用與共享,提高全社會、全行業氣象災害防御應對能力。
3.強化氣象預警信息發布,建立健全再傳播機制。完善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建立統一規范的預警信息接口,與應急、水利、農業農村、自然資源與規劃等部門及融媒中心建立廣泛的再傳播渠道。建立重大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快速發布“綠色通道”制度,強化預警信息智慧服務能力,在能源化工重點區域建設基于不同等級的雷電等氣象災害預警信號聲光報警系統,提高能化領域氣象預警精準靶向發布能力。
(二)加強氣象基礎能力建設。
1.構建多源數據監測網,提升氣象信息化能力。實施榆林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建設工程,完善大氣垂直觀測系統。在神木新建氣溶膠和測風激光雷達1部,在靖邊、綏德新建X波段雙偏振雷達2部,在綏德新建毫米波測云儀1部。加密地面氣象觀測網建設,在綏德、子洲等縣重點易災區新建監測站點300個,在12個縣市區新建視程天氣現象儀12套,固態降水儀50個。建設常規通信和北斗衛星于一體的氣象數據傳輸網絡。提升氣象數據支撐能力,依托陜西省氣象云+端數據平臺,實現全市氣象數據“一張網”,實現對氣象數據的集中管理、傳輸、處理、監控、應用及分析。在確保氣象數據安全的前提下,推進信息開放和共建共享,健全跨部門、跨地區氣象相關數據的獲取、存儲、匯聚及使用監管制度。
2.健全智能數字預報業務體系,提升精準預報能力。面向“五個一”目標,進一步推進國、省智能網格預報業務系統的本地化應用,加快健全無縫隙、全覆蓋、智能數字的精準預報業務體系,實現 0-3 天水平分辨率1公里,時間分辨率1小時的精細化實況預報融合業務。提高衛星、雷達等多源資料與短臨業務系統、中尺度模式等的綜合應用能力,發展災害性天氣自動識別、定量降水預報業務。開展分類強對流、基本氣象要素等短時預報業務。建立災害性天氣實時監測預警業務系統,提高預報預警信息發布的時間提前量和準確率。研發城市運行高影響天氣預報技術,形成公里至次公里尺度天氣預報預警產品,提高城市天氣精細化預報能力和針對行業需求的專業氣象預報能力。
3.建立數智化氣象服務體系,提升精細服務能力。堅持需求導向,推進氣象服務向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建立“網格實況/智能預報+氣象服務”業務體系。加強氣象服務相關行業和社會數據共建共享,建設標準規范的氣象服務大數據平臺。發展基于場景和影響的氣象服務技術,構建氣象影響閾值指標和服務模型,建設產品自動制作、服務按需提供、智能在線互動、效益定量評估的市縣一體化氣象服務支撐平臺,促進氣象信息在社會領域廣泛高效應用。
4.加強智慧氣象臺站建設,夯實基層臺站保障能力。完善榆陽區全球天氣站整體配套設施,實施定邊、神木和榆陽智慧化綠色綜合氣象臺站示范建設工程,完成清澗、吳堡、綏德和佳縣艱苦氣象臺站業務用房和配套基礎設施改造,將全市80%以上臺站建設成為布局合理、功能完備、智能高效、綠色安全的現代化氣象臺站。強化氣象臺站文化品牌和特色化氣象服務示范站建設,在全市建成3個科普基地或氣象公園。
(三)提高氣象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
1.強化農業生產精細化服務,推進為農服務提質增效。建設新型農業自動化觀測系統20 套、區域土壤自動水分站6套、土壤水分監測站50套,滿足多種類、高時效的糧油作物氣象監測服務需求,為干旱服務提供數據支撐。購置農情調查無人機2套,開展農情、災情調查。推進基于智能網格預報和農業大數據的農業氣象災害精細化監測和無縫隙預報預警,建設智能觀測、定量評估、個性定制、按需推送的精細化、智慧化農業氣象服務系統。優化特色農業氣象服務,建設馬鈴薯、蘋果等優質產業服務基地,推廣農業氣象智慧防災減災終端50套。打造馬鈴薯、山地蘋果、小米、紅棗等優勢特色農產品“國家級氣候好產品”名片。
2.提升能源化工氣象服務能力, 保障能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能源化工氣象服務保障工程,為能源化工基地規劃設計、生產建設、安全運行提供氣象影響預報、風險預警、災害評估和氣候資源開發論證。在全市能源化工產業關鍵區建設含地面氣象、環境、雷電、氣溶膠、軌溫、道面溫度、多要素激光雷達等綜合氣象立體監測站90套,建設含商用服務器云存儲和設備的能源化工氣象大數據中心和能源化工智慧氣象服務系統平臺。在神木、定邊、靖邊、綏德等風能太陽能資源富集區建設120米風資源梯度觀測站5套,太陽能資源觀測站9套,開展風能太陽能資源監測評估。建設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通量觀測和溫室氣體濃度分析儀5套,開展碳達峰、碳中和氣象研究。強化榆林能源化工氣象服務重點實驗室建設,深入開展能源化工精細化氣象服務理論與技術方法研究。
3.實施“氣象+”賦能行動,助力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強化交通氣象監測,圍繞惡劣天氣高影響路段,建設交通氣象站30套,開展分災種、分線路、分路段的精細化交通氣象服務。強化旅游安全氣象風險預警服務和旅游線路氣象預報,在全市3A以上景區建設氣象站15套。探索森林火險氣象等級預報,建立森林火險精細化網格預報體系。構建“氣象+”重點行業服務新業態,建立氣象與應急、能源、電力、交通、旅游、林草等行業的一體化氣象防災減災指揮平臺,為生命安全和生產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4.強化生態氣候服務能力建設,助力區域生態協調發展。新建植被生態監測站12套、生態實景監測站 20 套,開展植被生長特征觀測,為生態氣象指標研究提供支持。在榆陽區建設風云四號衛星數據接收處理站1個,提升氣象衛星數據處理能力。在神木市建設衛星產品真實性校驗站1個,為衛星遙感生態觀測提供地面真實性校驗。購置無人機氣象觀測系統2 套,開展中低空垂直氣象、環境觀測。建設云+端模式的生態氣象監測評估服務系統,實現植被、水體、荒漠、沙塵、干旱等實時監測。加強當前和歷史氣候變化基礎研究,開展氣候變化對水資源、糧食安全、生態環境、人體健康等重點行業領域的影響研究與評估服務。
5.提升人工影響天氣能力,健全安全管理體系。購買高性能增雨飛機一架,最大化開發利用空中云水資源。開展神木無人機增雨實驗,支持農業生產和生態修復。統籌推進市級飛機增雨雪基地功能擴建項目的實施,建設現代化的空中地面立體作業指揮系統。印發《榆林市人工影響天氣彈藥安全暫行管理辦法》,健全人工影響天氣安全管理責任體系。新改擴建標準化作業點20個、建設60套自動化等新型作業裝備,提高安全保障能力。強化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提高事故應急處置能力。理順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體制機制,強化運行保障和基層作業隊伍建設。
(四)優化人民美好生活氣象服務供給。
1.加強公共氣象服務供給,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推動各級政府將公共氣象服務納入公共服務清單目錄,形成長效機制。強化“氣象融媒”品牌建設,構建市縣統一的氣象融媒體傳播平臺。加強氣象服務信息傳播渠道建設,將氣象服務設施建設納入城市更新計劃、鄉村振興戰略,在行政及企事業單位、“兩站一場”、鄉村、公園、校園等場所建設以電子屏幕為載體的氣象智慧終端600套,與傳媒中心、通信運營商聯合探索建立數字電視、融媒渠道氣象服務,促進城鄉、區域、群體之間的公共氣象服務均等化。建設花粉自動監測站16套,建立榆林花粉濃度智能預報服務系統,提升花粉氣象服務現代化、智慧化水平。
2.加強城市氣象服務,保障城市安全運行。建立氣象服務城市高質量發展長效機制,將氣象防災減災納入城市發展規劃、城市管理考核監督等體系。在榆林市中心城區新建小型智能氣象站50 個,副中心城市神木、靖邊、綏德城區新建90 個,織密城市氣象觀測站網,提升城市氣象感知水平。發展分區、分時段、分強度精細化預報,建立精細到街道和城市管理網格的預報預警業務,提升城市氣象精準預報能力。開展榆林城市公共設施重點隱患區域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提升基礎設施抗御氣象災害標準,推進氣象防災減災融入基層網格治理體系。強化城市供水、供電、供氣、供暖、通信網絡、交通運輸等生命線安全運行氣象保障。加強重大活動、重要賽事等氣象保障服務。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市政府成立由分管副市長任組長的工作領導小組,加強對我市氣象高質量發展建設氣象防災減災示范市工作的組織領導,健全部門協同、上下聯動的氣象高質量發展工作機制,將氣象高質量發展納入相關規劃,統籌做好資金、用地等保障。領導小組辦公室要加強對實施方案落實的綜合協調和督促檢查,并組織神木市、定邊縣、米脂縣、佳縣建設氣象高質量發展試點,探索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和做法。
(二)加強政策支持。落實氣象雙重領導管理體制和雙重計劃財務保障體制,各縣市區按照投入體制,保障建設資金到位。認真落實人才政策措施,確保氣象部門人才隊伍穩定。推進氣候資源開發利用、氣象災害防御地方立法,適時做好法規規章“廢改立”工作,完善地方氣象標準體系。建立健全協作配合機制,推行部門聯合執法,加強防雷安全、人工影響天氣安全監管。
(三)加強項目保障。市、縣政府加強對推動氣象高質量發展工作的資金支持,按照《榆林市“十四五”氣象事業發展規劃》推進中省市共建項目投資計劃,重點實施榆林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工程、黃土高原生態文明示范區氣象保障工程、人工影響天氣高質量提升工程、能源化工氣象服務保障工程、智慧化氣象臺站建設工程等五項重點項目建設,確保市縣投資到位和建設審批手續辦理工作順暢。積極吸引社會資本投資氣象事業發展,推動政府購買氣象服務工作。
(四)加強科技支撐。完善科技創新人才培養使用激勵機制,優化氣象人才科技創新發展環境。強化氣象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切實發揮重點實驗室集聚創新人才與成果轉化作用。強化局校、局企多層次、多領域的深度合作,圍繞核心業務技術搭建創新合作平臺。將氣象人才統籌納入地方政府人才計劃及創新團隊支持計劃。將氣象部門干部、人才納入地方黨政、業務干部教育培訓管理。
附件:推進榆林氣象高質量發展建設氣象防災減災示范市實施方案(2023-2025年)重點任務及責任分工
網站地圖 意見建議 關于我們 公開審查 榆政通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榆林市人民政府主辦 市政府辦公室承辦 市政務信息化服務中心建設管理
網站標識碼:6108000003 陜ICP備06001574號 陜公網安備 61080202000190號
辦公地址:陜西省榆陽區青山東路1號 技術支持:0912-3893665